匠心之作︱历时6年,精 [07/25]
中华艺术家︱学书生涯 [07/20]
宣威市新的社会阶层人 [07/07]
茶馆“星”时代丨云博 [06/26]
中华艺术家︱《滇艺·名 [06/24]
每周一荐丨中国(云南) [06/21]
中华艺术家︱宁厅功:书 [06/17]
每周一荐丨中国(云南) [06/15]
中华艺术家︱《滇艺·名 [06/15]
《云南茶界名人录》︱ [06/10]
::昆明葳盛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葳盛普洱茶文化网 >> 葳盛动态 >> 葳盛资讯 >> 中华艺术家︱学书生涯 其路曼曼——张广兴(书法艺术)

中华艺术家︱学书生涯 其路曼曼——张广兴(书法艺术)
作者:佚名 日期:2022年07月20日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简介


张广兴,1944年生,昆明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5年参加工作,在农村中学当教师。曾任昆明市官渡区教育局局长、局党委书记,中共官渡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政协官渡区委员会副主席。他18岁时在昆明市第九中学读高中才开始写毛笔字,向时任学校教导主任的书画篆刻家袁思齐先生学习书法。后来在长期教育生涯和繁忙的党政工作中,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直坚持挤业余时间临帖习书,从不放弃此爱好。近六十余年来,他悉心购买收集古代书法大家经典碑帖和近现代书法名家字帖,并不断研究书法理论,学习篆、隶、楷、行、草诸体技法,潜心翰墨,笔耕不辍。他喜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黄道周以及当代沙孟海、陆维钊先生等雄健壮美、浑厚朴茂一路书风,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书协举办的书法展。1987年加入昆明市书法家协会,曾为理事。

2000年加入云南省书法家协会。2010年当选为昆明市官渡区老干部书画诗词协会会长,同年当选为昆明市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地州市书法交流展,并在有关刊物发表。

       

学书自叙

       

1944年我出生于农民家庭,记得1952年我开始读小学时,家中除了有一本破旧的老黄历书外,再无其它书籍,更谈不上有什么碑帖和文房四宝之类了。我读小学六年中基本上都是用铅笔或钢笔做作业,后来读三年初中全用钢笔写字,对毛笔毫无印象。综上所述,学书法我无“童子功”,更无物质基础和文化基因。


1962年我18岁读高中二年级时,才真正有机会接触到书法知识。有两件事对我启发很大。


一次是那年冬天,昆明大雪纷飞,我和一个同学去圆通山看雪景,在梅园看到了中国古代书法展。当看到一些名家的各种字体的真迹时,我第一次感到震惊,也非常激动。我国古代竟有如此精彩神奇的毛笔字,当时便产生了一种欲望:我要学会写毛笔字。


另一次是秋收秋种学校放农忙假,我回乡参加劳动,跟公社社员们去挖田,休息时到一个乡贤家喝水,他拿出临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给我看,我一时惊呆了,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的写得非常漂亮的毛笔字,我想不到同乡中竟有如此高人,心里十分佩服他。他还对我说,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还是应该学学书法。于是我下决心像他一样写好毛笔字。

       

那时的昆明第九中学恰好有一位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就是在抗战时期被西南联大教授称赞为“滇西一支笔”的袁思齐老师。当年学校开大会和欢迎来宾的布标,学校的有关通知和告示,都是时任教导主任的袁老师用毛笔书写。其大字雄浑奇伟,颇具黄山谷之风神,小字多姿多彩而有二王之气韵。我在校读书能经常看到他的书法,非常仰慕他,一心想写好毛笔字的我便主动去请教他。我记得袁老师首先教我沈尹默先生的“五字执笔法”,然后逐步教我写楷书八种基本笔画。从那时开始,我才算接受到书法启蒙教育。

       

这以后我同袁老师建立了亲密的师生情谊,五十多年间,从未间断。我每年都有多次带着自己的书法习作到他家里请他指点赐教。袁老师1910年出生于四川岳池县,2018年逝世于昆明,享年108岁。他毕业于四川艺专,一生从事中学教育,享受离休干部待遇。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不求闻达,淡泊名利,但桃李满天下。他100多岁还能写蝇头小字,还能写拳头大的行书体大观楼长联,而且一气呵成,被视为书法奇迹。袁老师的人品和书品深深地感染了我。

       

                                                                         袁思齐 书法作品


1965年,我参加了教育工作,在一所新开办的半农半读中学(即农业职业中学的前身)当语文教师。当时学生是农村子弟,接触多的是农民。那时的农村对毛笔字的需求还是多的,如写春联最受欢迎。学校每周开设了两节书法课,只学了三年多书法的我居然兼当书法老师,此事虽因“文革”而中止,但从此我走上了一条自己学也影响他人学书法的路子,当然不是专业的,而是兼职或业余的。当了老师学书法,边教边学,教学相长。


我一直坚守一条原则:教师就得写教师的字,写让人看得懂的字,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写字要认真,不能马虎,这就决定了我不愿意写狂怪一路的字。或许这也是至今书法不能进入艺术殿堂的原因。回顾六十年来的学书经历,我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独守一家  专攻一体


开始学书时,手头只有一本解放前尚古山房出版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字帖,后来才知是按拓片勾摹成的老帖,没有原拓的风神。我在袁老师的指导下学了三年后,便以此为范本带着学生写柳体。写柳体是用内擫笔法,笔致精敛,下笔斩钉截铁,颇见骨力,我写了多年,但写不出那种气质。


后来我从朋友处借得一套十本的旧三希堂法帖,看上了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知其字中宫紧密,四面舒展,有柳体风韵。便用腊纸双钩下来,经钢板刻出,然后用油墨印了几十本。虽然远不如原帖,但终究可以填墨临写。再后来我买到了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墨迹本松风阁,喜出望外。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书法字帖出版极少的情况下,我见少识浅,很喜欢黄庭坚的幅射体。感觉山谷书雄健秀美,颇具浩逸之气。其字如其人之正直而不屈不挠,增人豪壮之志。我钟爱其书更敬重其人品,下决心学山谷书以定行书根基。此阶段大约到1984年,影响之深,以致我的书法抖擞六十余年而山谷体形影犹存。

       

二、彷徨求索  兼学多体


1984年我到区教育局工作以后,接触的人和事也多,看的书也不少,读书使我眼界为之开阔。我虽然居住在农村,但养成一个习惯,即每进城必逛书店,每见好书好帖必购之。天长日久,买得了许多过去见不到的名帖佳本,而且也挤业余时间坚持学习书法。


先后临过毛公鼎、散氏盘、张迁碑、西狭颂、郙阁颂等篆隶书,也临摹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反复学习王羲之兰亭序和集字圣教序,苏东坡寒食帖等等。为了进一步领悟黄庭坚行楷书的风格,还对瘗鹤铭的历史及书体进行了探讨。


当代人学书比古代条件好得多,印刷术的快速发展进步使今人看到了古人看不到的高清经典书法字帖,然而帖多眼花,又易使人见异思迁。我在后来的学书过程中便身陷此境,看着不断买到的各种名帖,不知学什么学哪个的更适合自己,往往不断换帖,浅尝辄止,最终学而不精,难以进入书法艺术之殿堂。

       

三.古稀探秘  其路曼曼


我一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勤奋、敬业、执着,在退休之前,学习书法只是余事,虽有心而力不足。直到退休之后,才真正花了点功夫。此次所登作品,皆为近几年之作。


2014年我年近古稀,买了一套《沙孟海书法全集》,由于是典集印艺,所以书中墨迹十分逼真。通过学习沙老的文稿及反复观赏临摹其经典作品,使我在用笔、气韵等方面受到很大启发。

       

沙老书法气势壮阔,振迅天真,笔力雄厚,其正大气象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格品性。我深爱其书,试图在长期学黄山谷书的基础上汲取沙体之风神。按照沙老所说穷源竟流的经验,我还对钟繇、张猛龙碑、颜真卿以及黄道周等书法家的名作进行临摹,通过近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秘诀,增强了自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


回顾几十年对书法的爱好和追求,我深深地感到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积累文化知识的过程。书法并不仅仅是书写文字那么简单,而是修身治学精神的体现。书法是不断地通过磨练来完善自己的过程,这种完善不仅反映在技法上,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

        

书法对内是个人修身方式,这如同练太极拳一样,都有相同的修养心性的功能以及易学难精的共性。回想我三十岁开始练习杨氏太极拳,当年曾手书条幅“三十学太极,自谓得知己”以自勉,由于长期坚持晨练且专一,如今虽无高深功夫,但演练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今年近耄耋,自视书作,每每不满意。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然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继续求索精进,如同我练太极拳一样能够自然而然,同时也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画艺术不忘初心,精进如一。


                                                                                                                                                                                                                   张广兴   

                                                                                                                                                                                                                                                                       二〇二二年七月

       
       


 作品赏析

       

       
       
       
       
       
       
       
       
       
       
       
       
       
       

编者按

       

研习书法六十余年的张广兴老师,一个把书法爱到骨子里的人,每天“喝普洱,练太极,学书法”是他的必修课,学习中,每每看到新的见解,他都会随手记录,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学习真言应用到极致,多年来,张老师存留的学习笔记已经挤满了书房。到外地学习交流,张老师总是会找到当地的书店,遇到心仪的名家名碑名帖,他一定会收集临摹,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成就了张老师今天书法作品呈现出的风骨。

       

六十个春秋的书涯,在张老师的熏陶、感召和精心培育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书画艺术学习者和爱好者,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张广兴老师或许还没有到达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境界,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是真正的良师益友。希望通过张老师的分享,能对每一位读者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做人或者做事有所启发。


❖关于我们❖


《中华艺术家》杂志丨云南葳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华普洱茶文化网(www.zhpecwh.com)


关注本公众号请点击标题下的蓝色署名


《爱随茶香》栏目丨杂志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 招商政策 | 资质荣誉
域名:www.zhpecwh.cn 网站名称 昆明葳盛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0871-63559399 QQ:348058891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关上宝海路163号    滇ICP备15000018号
Copyright 2010-2014 昆明葳盛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葳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云南爱随茶香茶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